中州學刊?觀點 |?孫中原?????論《墨經(jīng)》本體哲學的范疇與原理
發(fā)表時間:2023-09-26 16:32:52 作者:孫中原 來源:“中州學刊”微信公眾號
論《墨經(jīng)》本體哲學的范疇與原理
孫中原
摘要:《墨經(jīng)》的本體哲學,在《墨經(jīng)》整體的哲學語境中,處于基礎地位,具有主導性和決定性?!赌?jīng)》本體哲學由一系列范疇與原理構(gòu)成。范疇與原理的內(nèi)在關聯(lián)、相互作用與邏輯論證,形成嚴密整體,構(gòu)建起《墨經(jīng)》本體哲學的理論體系。《墨經(jīng)》一系列范疇與原理中,“物”(物質(zhì))、“實”(實體)、“有”(存在)、“無”(非存在)、“動”(運動)、“化”(變化)、“宇”(空間)、“久”(時間)等范疇與原理,是構(gòu)成墨家認知與改造世界的范疇與原理的關鍵節(jié)點?!赌?jīng)》范疇與原理的理論系統(tǒng),是中國哲學史學科、學術(shù)與話語體系的重要內(nèi)容。
關鍵詞:《墨經(jīng)》;本體哲學;范疇;原理;理論體系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冷門絕學研究專項“《墨經(jīng)》絕學的E考據(jù)和元研究”(19VJX001)。
作者簡介:孫中原,男,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墨經(jīng)》是中國古代科學的重鎮(zhèn),也是中國古代科學的典型與范式?!赌?jīng)》哲學有一個特別引人注目的大哲學觀,包含“本體哲學、認知哲學、方法哲學、科技哲學與歷史哲學”五大部類,格局恢弘,論述全面?!赌?jīng)》的本體哲學,是由諸多范疇與原理構(gòu)成的理論體系,嚴謹精密,意涵深邃?!赌?jīng)》的本體哲學在《墨經(jīng)》整體的哲學論域中,處于基礎地位,具有主導性和決定性,蘊含強大的生命力、震撼力與影響力。就《墨經(jīng)》的本體哲學而言,它之所以“施諸四海而皆準,行諸百世而不悖”,能夠被普遍應用,就是因為它在當時能比較正確地反映世界萬物的本質(zhì)屬性與普遍規(guī)律,給人類貢獻了相對科學的世界觀、宇宙觀。
本體哲學,又叫本體論、存在論、世界觀、宇宙觀、自然觀,是論述世界存在本體普遍規(guī)律的哲學論域,是關于世界終極本體的哲學理論?!赌?jīng)》建立科學宇宙觀的原創(chuàng)性理論體系,全面系統(tǒng),精湛深邃,具有普遍的理論、歷史、現(xiàn)實與未來價值。《小取》總結(jié)人類認知的全部目的與根本宗旨,是“摹略萬物之然”與“所以然”,即反映世界的本來面目、本質(zhì)與規(guī)律。這是《墨經(jīng)》作者對人與世界本體關系哲學基本問題的正確回答。
《小取》說:“焉摹略萬物之然。”又說:“其然也,有所以然也。”《小取》對人類認知目的“摹略萬物之然”和“所以然”的規(guī)定,相當于說“對自然界本來面目的樸素的了解,不附加以任何外來的成分”。《墨經(jīng)》的本體哲學,有普遍適用的世界性意義,是全人類珍貴的知識遺產(chǎn)。
一、范疇與原理總論
《墨經(jīng)》本體哲學,由一系列范疇與原理構(gòu)成。范疇與原理的內(nèi)在關聯(lián)、相互作用與邏輯論證,形成嚴密整體,構(gòu)建《墨經(jīng)》本體哲學的理論體系,在《墨經(jīng)》的哲學論域,發(fā)揮基礎性、普遍性、全局性、主導性、決定性與實效性的功能作用。
范疇是大概念、基本概念、普遍概念,它的內(nèi)涵是反映世界萬物普遍的本質(zhì)屬性,它的外延寬泛,無所不包,《墨經(jīng)》稱其為“達名”,“達”即通達寬泛。即如《荀子·正名》所說:“大共名也,推而共之,共則有共,至于無共然后止。”如“同”(同一性)、“異”(差異性),是辯證法宇宙觀最寬泛的范疇。原理是各門科學的基本命題、普遍規(guī)律。如“同異交得”,即同一性與差異性的相互滲透和同時把握,是辯證法宇宙觀與辯證邏輯的基本原理。
范疇與原理,是《墨經(jīng)》哲學理論體系的關鍵詞和核心命題。黑格爾與列寧都曾把世界萬物比喻為一面網(wǎng),由范疇與原理構(gòu)成的哲學體系,是人類認知世界之網(wǎng),而基本范疇與原理,則是人類認知反映世界萬物之網(wǎng)的網(wǎng)上紐結(jié)。黑格爾說:“這些紐結(jié)是精神生活和意識的依據(jù)和趨向之點。”列寧解釋說,在人面前的是自然現(xiàn)象之網(wǎng),范疇是幫助我們認識與掌握自然現(xiàn)象之網(wǎng)的網(wǎng)上紐結(jié)。用黑格爾與列寧的比喻形容《墨經(jīng)》的學術(shù)成就,可以說在《墨經(jīng)》本體哲學體系的論域,呈現(xiàn)出一面認知與改造世界的范疇原理之網(wǎng)?!赌?jīng)》哲學體系的范疇原理之網(wǎng),在中國文化知識寶庫中有著重要的地位。
范疇,意思是種類、類型、范圍。范疇是反映世界萬事萬物普遍本質(zhì)的基本概念,是人類認知成果的濃縮凝聚,充當了人類進一步認知與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方法。
《經(jīng)上》100條包含100多個科學范疇,是中華民族認知與改造世界歷史發(fā)展過程的里程碑,是國人認知與掌握自然現(xiàn)象之網(wǎng)的網(wǎng)上紐結(jié)?!督?jīng)上》100條,用定義分類方法,從內(nèi)涵和外延上規(guī)定各門科學范疇。全部《墨經(jīng)》,有數(shù)百個各門科學的基本范疇,是一個“范疇王國”?!赌?jīng)》的作者是創(chuàng)制科學范疇的專家,《墨經(jīng)》對所論各門科學的范疇,各有專門規(guī)定,義涵深邃,應用規(guī)范。
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說,中國哲學“沒有能力給思維創(chuàng)造一個范疇[規(guī)定]的王國”。“中文里面的規(guī)定[或概念]停留在無規(guī)定[或無確定性]之中。”《邏輯學》上卷《第二版序言》中說,中國語言“簡直沒有,或很少達到”“對思維規(guī)律本身有專門的和獨特的詞匯”的地步。
這種說法不合事實,說明黑格爾對《墨經(jīng)》的豐富范疇一無所知。有無可辯駁的大量事實證明,《墨經(jīng)》有一個反映全部世界、構(gòu)造多門學科理論的范疇體系,即具有黑格爾所說“范疇的王國”。《墨經(jīng)》中每一個概念范疇,都有定義分類及內(nèi)涵外延的規(guī)定,并且“對思維規(guī)律本身”,《墨經(jīng)》也有大量專門獨特的詞匯。
整部《墨經(jīng)》,是由范疇與原理構(gòu)成的理論體系,網(wǎng)羅宏廣,義理深湛,標志著《墨經(jīng)》進入了墨學發(fā)展的高級階段,反映了墨學由低級到高級、由具體到抽象、由個別到一般、由量變到質(zhì)變的歷史發(fā)展過程,典型地體現(xiàn)了人類認知與科學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
就《墨經(jīng)》的哲學體系而言,有本體哲學、認知哲學、方法哲學、科技哲學與歷史哲學等諸多門類。就《墨經(jīng)》的本體哲學來說,它創(chuàng)制了反映認知對象的諸多范疇與原理,概括了客觀世界的普遍性質(zhì)與規(guī)律。
二、“物”“實”“有”“無”范疇與原理分析
《墨經(jīng)》的一系列范疇與原理,我們首先從中舉出“物”“實”“有”“無”(物質(zhì)、實體、存在、非存在)這一組范疇,進行具體分析。
“物”:物質(zhì),實物,事物。墨家對這一范疇使用廣泛,《墨子》中出現(xiàn)73次,其用意是概括存在于主體之外的所有物質(zhì)、實體、形體、事物、存在。它是最廣泛的普遍概念,屬于外延最大的哲學范疇?!督?jīng)說上》第79條說:“物,達也,有實必待之名也命之。”即“物”是“達”名,外延最大的名,屬于最高類概念,是概括宇宙萬物的總名,相當于現(xiàn)代哲學范疇“物質(zhì)”。凡存在實體,一定都可以用“物”(物質(zhì))范疇概括。
“物”“實”“有”(物質(zhì)、實體、存在)這三個范疇,外延基本相同,內(nèi)涵大體一致?!督?jīng)說上》第6條說:“知也者,以其知論物。”“物”是物質(zhì),是人類認知與實踐改造的對象?!赌?jīng)》從世界觀、宇宙觀、本體論、存在論與形上學高度,回答哲學基本問題,規(guī)定了“物”“實”“有”(物質(zhì)、實體、存在)范疇的內(nèi)涵與外延。
列寧說:“物質(zhì)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感覺到的,它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墨經(jīng)》“物”范疇的規(guī)定,接近于列寧說的“物質(zhì)”概念,是當時世界頂級的哲學概括。同時代的希臘哲學認為,世界本源于水、火等具體物質(zhì)形態(tài);印度哲學認為,世界本源于地水火風等具體物質(zhì)形態(tài)。相比之下,《墨經(jīng)》對世界本體由個別到一般的概括程度,已經(jīng)攀登到當時哲學的最高峰。
《小取》形容人類認知的目的宗旨,乃是“摹略萬物之然,論求群言之比”,即反映萬事萬物的本來面目,討論搜求社會人群的言語得失。客觀世界是人類認知和實踐改造的對象。研究客觀世界本體的本來面目、存在性質(zhì),即為本體哲學,又稱為本體論、存在論、世界觀、宇宙觀、自然觀。
《小取》說:“摹略萬物之然。”又說:“其然也,有所以然也。”人類認識的全部目的,是“摹略萬物之然”與“所以然”,即反映世界的本來面目、本質(zhì)與規(guī)律。這是《墨經(jīng)》作者對人與世界本體關系基本問題的正確回答。
《小取》對人類認識目的“摹略萬物之然”和“所以然”的規(guī)定,相當于恩格斯說的“對自然界本來面目的樸素的了解,不附加以任何外來的成分”?!赌?jīng)》的本體哲學,有普遍適用的世界性意義,是全人類珍貴的知識遺產(chǎn)。
《墨經(jīng)》范疇“實”,即實物、實體、實在。與“物”(物質(zhì))、“有”(存在)范疇,可互換使用?!端貑?middot;調(diào)經(jīng)論》說:“有者為實,故凡中質(zhì)充滿,皆曰實。”與“虛”相對。
“實”范疇,墨家使用廣泛,《墨子》中出現(xiàn)72次,其用意是論述“實”即實物、實體、實在,乃是人類認知與實踐改造的對象?!赌?jīng)》堅持,“物”“實”“有”即物質(zhì)、實體、存在,是第一性、決定者,而思維、意識,則是第二性、被決定者,是對前者的反映與概括。
《小取》說:“以名舉實。”《經(jīng)上》第31條說:“舉,擬實也。”《經(jīng)說上》解釋:“告以之名,舉彼實也。”即“以名舉實”的“舉”(反映表達),指摹擬事物的實質(zhì)。告訴你這個“名”(語詞概念),是為了標舉(反映)那個“實”(實物、實體、實質(zhì))。
《小取》所謂“察名實之理”的內(nèi)容,即指貫徹以上科學論述“名實關系”的意涵。《大取》說:“名,實名,實不必名。”即名為實之名,有實不必然有名。“實”為第一性,“名”為第二性,名是人對實體認知之后的反映概括。
達名(普遍概念)對應一般的實;類名(一般類概念)對應特殊的實;私名(單獨概念)對應個別的實?!督?jīng)上》第79條說:“達、類、私。”《經(jīng)說上》舉例解釋:“物,達也,有實必待之名也命之。馬,類也,若實也者,必以是名也命之。臧,私也,是名也止于是實也。”這段話的意思是,語詞概念分為普遍概念、一般類概念和單獨概念。如“物”(物質(zhì))是外延最廣的普遍概念。凡存在著的實體,一定都可以用這個概念來概括。“馬”是類概念,凡具有馬屬性的實體,一定可以用這個概念概括。“臧”是單獨概念,指稱某一實體。
《墨經(jīng)》從外延上,把概念劃分為“達、類、私”,即外延最廣的普遍概念、一般類概念和單獨概念三種,準確精到,與西方哲學一致。名實對應三分法見表1。
表1 名實對應三分法
《經(jīng)上》第81條說:“知:聞、說、親;名、實、合、為。”《經(jīng)說上》解釋:“傳受之,聞也。方不彰,說也。身觀焉,親也。所以謂,名也。所謂,實也。名實耦,合也。志行,為也。”這段話的意思是,認知分七種:聞知、說知、親知;名知、實知、合知、為知。傳授來的知識是聞知,由已知推測未知是說知,親自觀察得來的是親知,對稱謂陳述事物手段的知識是名知,對稱謂陳述對象的知識是實知,概念理論和實際結(jié)合的知識是合知,自覺行動(實踐)的知識是為知。
實知,即調(diào)研認知實際情況?!督?jīng)說下》第154條說:“指是鶴也,是以實視人也。”老師帶學生調(diào)查濕地,指著水鳥鶴說:“這是鶴。”這是指認實際情況?!督?jīng)說下》第104條說:“有之實也,而后謂之。無之實也,則無謂也,不若假,舉美謂是,則是固美也,謂也,則是非美,無謂,謂則假也。”這段話的意思是,稱謂要反映實際情況,有這樣的實際情況,才能這樣稱謂,沒有這樣的實際情況,就不能這樣稱謂,不像說假話,用美稱謂這種狀況,是因這種狀況本來美,才這樣稱謂,如果這種狀況本來不美,不能這樣稱謂,這樣稱謂則假。用實際情況的有無,定判斷的真假,是實事求是的科學宇宙觀。
《經(jīng)下》第134條說:“或過名也,說在實。”《經(jīng)說下》舉例解釋:“知是之非此也,又知是之不在此也,然而謂此南北,過而以已為然,始也謂此南方,故今也謂此南方。”即名稱有時會過時,因為實際情況已經(jīng)變化,知道這個已經(jīng)不是這個,又知道這個已經(jīng)不在這里,然而因為過去曾經(jīng)把這個地方叫南北,現(xiàn)在就還說這個地方是南北,這就是事情已經(jīng)過去,還以“過去曾經(jīng)如此”為理由,而說“現(xiàn)在還是如此”。“過名”:名稱過時,不適合當前情況。“是之非此”:這個已經(jīng)不是這個,指事物性質(zhì)變化,“此”亦即“是”。“是之不在此”:這個已經(jīng)不在這里,指事物空間變化。“過而以已為然”:事情已經(jīng)過去,還拿“事情曾經(jīng)如此”為理由,推論說“現(xiàn)在還是如此”。這是混淆時態(tài)的錯誤論斷。
《經(jīng)說下》第111條說:“知與?以已為然也與?過也。”批評堅持“以已為然”的錯誤論斷。“已”(已經(jīng),曾經(jīng))是過去時態(tài),“然”是現(xiàn)在時態(tài),“以已為然”是把過去時態(tài),誤認為現(xiàn)在時態(tài)的錯誤論斷。只因為過去曾經(jīng)如此,就推論說現(xiàn)在還是如此,這不算真正的知識,而是屬于“疑”(猜疑,臆測,意見)的一種?!赌?jīng)》批評這種“刻舟求劍”式的錯誤推論,認為正確認知,應該以實際情況的變化為依據(jù)。
《經(jīng)下》第154條說:“堯之義也,聲于今而處于古,而異時,說在所義二。”《經(jīng)說下》舉例解釋:“或以名示人,或以實示人。舉友富商也,是以名示人也,指是鶴也,是以實示人也。堯之義也,是聲也于今,所義之實處于古。”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堯是仁義的”,這是今天所說的話,而這句話所指的實際,是處于古代,古代和現(xiàn)代是不同的時代,“堯是仁義的”命題涉及語言和實際兩個方面。讓人了解實際情況,有兩種方法:一種是說出名詞語句讓人了解,另一種是把實際事物展示給別人讓人了解。如說:“我的朋友是富商。”這是說出名詞語句讓人了解。而指著眼前這個動物說:“這是鶴。”這是把實際事物展示給別人讓人了解。說“堯是仁義的”,這個語句是今天說的,而“堯是仁義的”這句話所指的實際,處于古代。古今時代實際情況變化,認知稱說應該隨之改變。
“有”的范疇,即存在,與“無”(非存在)相對。這一范疇《墨子》使用更廣泛,多達893次。“有”(存在)范疇,與“物”“實”(物質(zhì)、實體)等值,可互訓。“有”(存在)與“物”“實”三范疇,是人類認知的對象與實踐改造的對象。“有”是會意字,金文字形從又(手)持物,本義是具有、存在。
《經(jīng)上》第66條說:“盈,莫不有也。”《經(jīng)說上》解釋:“無盈,無厚。”即在一定語境內(nèi)說“盈”(充滿、滲透、涵容),就是某物無處不存在。說“無盈”(不充滿、不滲透、不涵容),那除非是“無厚”。
“無厚”:在物理學物質(zhì)結(jié)構(gòu)論上,指無窮小的物質(zhì)點、質(zhì)點、空間點、微粒。“盈”等值于“有”、存在。莫不有:無不有,等值于“有”。“有”:存在。“盈”是《墨經(jīng)》世界觀(本體論,存在論)的范疇,表達物質(zhì)的存在,滲透充盈。例如“堅白相盈”。
“盈,莫不有也。”等于說物質(zhì)充盈無限宇宙,或無窮世界到處充盈物質(zhì),物質(zhì)無處不有,無處不在。即無窮世界,到處充盈無窮的物質(zhì)。“盈,莫不有也”與第43條“盡,莫不然也”,二說相通。
“盡”(所有的)是全稱量詞,在某一語境內(nèi)說“盡然”(所有個體都是如此),等值于說“沒有個體不是如此”。“盡”:俱,都,所有。“然”:指代任一事物狀態(tài),是邏輯變項。“莫不然”:無不如此,沒有個體不是如此。全稱量詞“盡”的定義:在一論域,說:“所有P盡Q。”等值于說:“沒有P不Q。”
已經(jīng)存在,就是曾經(jīng)存在,并非從來不存在?!督?jīng)下》第162條說:“可無也,有之而不可去,說在嘗然。”《經(jīng)說下》解釋:“已然則嘗然,不可無也。”即一件事情,可以是從來沒有,但是一旦存在,就不能抹殺排除它曾經(jīng)存在的事實。“已然”:已經(jīng)如此,已經(jīng)這樣,成為事實。
《經(jīng)說下》第104條說:“有之實也,而后謂之。無之實也,則無謂也。”即存在這樣的事實,才能這樣謂述,不存在這樣的事實,就不能這樣謂述。存在為第一性,謂述為第二性,這是本體哲學的基本原理。《墨經(jīng)》達辭,通俗易懂,義理明顯。
“無”,即非存在、不存在,與“有”(存在)相對。《墨子》中出現(xiàn)485次。《經(jīng)下》第150條說:“無不必待有,說在所謂。”《經(jīng)說下》舉例解釋:“若無馬,則有之而后無。無天陷,則無之而無。”“無”不以“有”為必要條件,論證理由在于所說“無”的種類。
如說“現(xiàn)在無馬”,指先有,后變?yōu)闊o。說“無天塌的事”,指從來都是無。《經(jīng)說下》第104條說:“無之實也,則無謂也。”即稱謂以實際存在為轉(zhuǎn)移。《玉篇》:“無,不有也。”人不能病態(tài)地執(zhí)迷于虛無,視虛無為實有,與虛無糾纏不休。
三、“動”“化”“宇”“久”范疇與原理分析
我們接著分析“動”“化”(運動、變化)和“宇”“久”(空間、時間)的范疇原理。
“動”,即運動的范疇。此范疇《墨子》中出現(xiàn)21次。《經(jīng)上》第50條說:“動,或徙也。”《經(jīng)說上》舉例解釋說:“動。偏徙者,戶樞蛇蠶。”運動是物體(全部或至少一部分)的遷徙和活動,如門轉(zhuǎn)軸自轉(zhuǎn),蛇蠶蠕動?!督?jīng)上》第43條說:“盡,莫不然也。”《經(jīng)說上》舉例解釋:“盡。俱止、動。”即“盡”是全稱量詞,論斷性質(zhì),涉及一論域中所有個體,如說“所有的個體都停止”“所有的個體都運動”。
“化”,即變化,特指質(zhì)變。此范疇《墨子》中出現(xiàn)5次?!督?jīng)上》第45條說:“化,征易也。”變化,指事物質(zhì)變,性質(zhì)特征改變?!督?jīng)上》第86條說:“為:存、亡、易、蕩、治、化。”《經(jīng)說上》舉例解釋:“甲臺,存也。病,亡也。買鬻,易也。消盡,蕩也。順長,治也。蛙、鶉,化也。”“化”即自覺行動的實踐:保存、消除、交易、蕩平、治理、變化。制甲造臺是保存,治病是消除,買賣是交易,消除凈盡是蕩平,遵循規(guī)律生長壯大是治理,蛙鶉養(yǎng)殖是變化。為,是自覺行動的實踐。《經(jīng)說上》說:“志行,為也。”《經(jīng)說上》說:“蛙鶉,化也。”蛙鶉養(yǎng)殖,是利用生物變化的行為?!斗枪ハ隆放e例:“五谷變化。”
“化”也指變化多樣性的原理。《經(jīng)下》第144條說:“五行無常勝,說在多。”《經(jīng)說下》舉例解釋:“火鑠金,火多也。金靡炭,金多也。”“若識麋與魚之數(shù)惟所利。”“鑠”,熔化。“靡”,壓滅。即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沒有固定、經(jīng)常的勝克順序,哪種元素占優(yōu)勢,哪種元素就能勝過其他元素?;鸬娜紵?,能夠熔化金屬,這是由于火占優(yōu)勢的緣故。金屬能夠壓滅炭火,這是由于金屬占優(yōu)勢的緣故。某處麋鹿盛,某處魚蝦多,要看環(huán)境是否有利。
“五行”說,是中國古代一種特殊的宇宙物質(zhì)構(gòu)成說。“五行常勝”說,認為構(gòu)成世界的五種基本元素金木水火土,有一種經(jīng)常的勝克順序:“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這種觀點,用簡單枚舉歸納推理,輕率概括部分自然現(xiàn)象和生活經(jīng)驗,流于形而上學的機械論?!赌?jīng)》主張具體分析,一切以具體環(huán)境條件為轉(zhuǎn)移,證明列舉“金克火”的反例反駁,歸納“五行無常勝”的辯證公式,否定“五行常勝”的觀點。
“宇”,《墨子》中出現(xiàn)13次?!督?jīng)上》第41條說:“宇,彌異所也。”《經(jīng)說上》舉例解釋:“宇。東西南北。”“宇”,最早出自金文,本義是屋檐,泛指房屋,引申義空間,指上下四方,天地之間。“所”,即處所,空間。“宇”(空間概念)是概括一切不同處所,如東西南北。這是空間范疇內(nèi)涵和外延的定義。
“久”(宙)即時間,是概括一切不同時段(古今早晚)的范疇。此范疇《墨子》中出現(xiàn)56次。《經(jīng)上》第40條說:“久,彌異時也。”《經(jīng)說上》舉例解釋:“久。古今旦暮。”久,象形字,本義時間長,與“暫”相對,引申義為延時,長時間。這是時間范疇內(nèi)涵和外延的定義。
“宇久”即“宇宙”。“宇久”(宇宙)是空間和時間的合成。宇宙指包括一切天體的無限空間,“宇”指無限空間,“宙”指無限時間,宇宙是一切物質(zhì)及其存在形式的總體,哲學上又叫“世界”。
《經(jīng)下》第114條說:“宇徙,說在長宇久。”《經(jīng)說下》舉例解釋:“宇徙而有處,宇南宇北,在旦又在暮,宇徙久。”即關于物體在空間遷徙運動的時間性。物體的運動是同時在空間和時間中進行的。物體在空間中遷徙運動,要占有一定的處所(空間),也在時間上經(jīng)歷由早到晚的過程,所以物體在空間中的遷徙運動,同時經(jīng)歷時間的綿延。
《墨經(jīng)》通過對“動”“化”“宇”“久”范疇的分析,提出了兩個原理。
其一,物、運、時、空必然聯(lián)系的原理。《墨經(jīng)》明確論述物、運、時、空(物質(zhì)、運動、時間與空間)范疇的辯證關系,是當時世界哲學最先進的論點,有極其重要和深刻的理論意義?!督?jīng)下》第165條說:“行修以久,說在先后。”《經(jīng)說下》舉例解釋:“行者必先近而后遠。遠近,修也;先后,久也。民行修必以久也。”即走一定長度的路程(空間),必然占有一定長度的時間,如人走一定長度的路程,必然有先后的區(qū)別。走路的人,必然先走近,后走遠。遠近是空間的長度,先后是時間的久暫。物體在空間由南往北遷徙運動,時間經(jīng)歷由早到晚的過程。
物質(zhì)、運動、時間和空間范疇有必然聯(lián)系。空間與時間的范疇,對立統(tǒng)一,相互滲透。一切物質(zhì)運動,都必然占有空間,經(jīng)歷時間。時間與空間的互相滲透,與物質(zhì)運動有必然聯(lián)系。時間和空間,是物質(zhì)運動的存在方式。
其二,有限、無限的范疇原理。這一原理討論局部空間遠近的相對性與空間整體的無限性和絕對性?!督?jīng)下》第164條說:“宇進無近遠,說在步。”《經(jīng)說下》解釋:“區(qū)不可遍舉宇也。”即宇宙無窮大,物質(zhì)在宇宙遷徙運動,沒有絕對的遠近,只有相對的遠近。局部的空間區(qū)域,不能窮舉宇宙整體的無限性。《墨經(jīng)》用樸素的直覺,明確表達了宇宙空間有限與無限辯證統(tǒng)一的本體哲學原理,構(gòu)筑了獨到精深的本體哲學理論體系。
以上分論闡發(fā)《墨經(jīng)》本體哲學范疇、原理的梗概要義,從中可以一瞥構(gòu)成認知與改造世界范疇、原理之網(wǎng)的“網(wǎng)上紐結(jié)”,宛如長夜星空,群星璀璨。用德國文化史學者雅斯貝爾斯的話形容,即在人類文化的軸心時代,墨家積極參與奠定人類的精神基礎,創(chuàng)制“所有我們今天依然在思考的基本范疇”。
結(jié) 語
《墨經(jīng)》哲學,萌芽于公元前5世紀的墨子,完善于公元前3世紀的墨子后學,在全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獨樹一幟,彌足珍貴?!赌?jīng)》范疇與原理的理論系統(tǒng),是中國哲學史學科、學術(shù)與話語體系的重要內(nèi)容,在中外思想文化史上,具有普遍永恒的價值、意義、功能與作用。
墨子是勞動者的圣人,墨家是勞動者的學派,墨學是勞動者的學說?!赌?jīng)》在全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是唯一全面系統(tǒng)總結(jié)中國傳統(tǒng)科學的典籍。墨學在整個戰(zhàn)國時期,與儒學齊名,成為當時的“顯學”?!俄n非子·顯學》說:“世之顯學,儒墨也。”
秦代重法家,漢代尊儒學。墨家力倡全人類“兼愛”平等的崇高理想,不符合封建宗法社會的需求,加之官方儒學的打壓,導致墨學中絕,《墨經(jīng)》淪為冷門絕學。
傳承弘揚墨家哲學精華,是現(xiàn)代研究者的時代呼喚、歷史使命與社會責任,理應矢志以求,堅持不懈,盡心竭力,務求精審。在振興中華、民族復興的現(xiàn)時代,亟須吸納人類業(yè)已創(chuàng)造的文化精粹。我們的使命,是以科學方法深研《墨經(jīng)》哲理,促進墨學創(chuàng)新轉(zhuǎn)型,使墨學成為新時代鑄造中華文化輝煌的重要元素,為世人提供獨特的精神營養(yǎng),讓墨家哲思的珍奇意蘊,猶如清泉長流,滋潤讀者心田,哺育時代新人。
編輯:涵含
文章見《中州學刊》2023年第6期“哲學研究”欄目,因篇幅所限,注釋、參考文獻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