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動態
                                                                                                    《陽明文庫》 | 丁為祥:《實踐與超越:王陽明哲學的詮釋、解析與評價(增訂版)》
                                                                                                    發表時間:2023-03-21 19:53:25    作者:    來源:“孔學堂書局”微信公眾號
                                                                                                    《陽明文庫》

                                                                                                    系貴州省重大文化出版工程項目

                                                                                                    獲貴州省出版傳媒事業發展專項資金及貴州省孔學堂發展基金會資助

                                                                                                    由孔學堂書局出版、發行

                                                                                                     

                                                                                                    圖書信息

                                                                                                    書名:《實踐與超越:王陽明哲學的詮釋、解析與評價(增訂版)》

                                                                                                    作者:丁為祥

                                                                                                     

                                                                                                    內容簡介

                                                                                                    本書論述了王陽明哲學的形成、發展、結構、特征和王陽明哲學的境界等。在走出陽明的體系時,作者又站在對象的角度對其進行了總體的反觀。不得不說本書是認識陽明學、了解陽明學的必讀之作。此次修訂在原作基礎上,進行了大幅度的修訂、擴充,新收錄作者最新的陽明學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

                                                                                                    丁為祥:陜西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增訂版序言

                                                                                                    給自己的第一本書寫再版序按理說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但我非但沒有一絲高興的心理,反而有一種難以言說的沉重。而這種沉重感既有我自己的因素,但又不全然是因為我的原因。
                                                                                                     
                                                                                                    記得是在2019年11月1日的孔學堂學術委員會年會上,徐圻書記提出應當將改革開放以來還有學術價值或學術影響的著作加以再版,并建議大家擬一個書單,以便孔學堂書局操作。當時有老師提出《實踐與超越:王陽明哲學的詮釋、解析與評價》應當再版,我當時幾乎是不假思索地回應:“25年前的書啦!完全不值得。”因為我是作者,所以就等于是一錘定音了。
                                                                                                     
                                                                                                    臨近寒假時,忽然接到負責出版的發賢兄的電話,言說他把拙著翻了一下(我都不知道發賢兄從哪里找到的),覺得還有再版的必要。我仍以前述原因謝絕,并補充說,僅我這幾年的陽明論文都可以出一本集子啦。發賢兄說出論文集也可以,但我又覺得一時抽不出時間整理,最后發賢兄建議我再考慮一下,無論是拙著還是論文集都可以。
                                                                                                     
                                                                                                    放下電話,我這才不得不尋思自己那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沉重感究竟何來?
                                                                                                     
                                                                                                    20世紀八九十年代,由于時代的機緣,陽明心學一度成了我的全部世界。作為一個三家村走出來的學子,我對陽明學就像當年背語錄、玩魔方一樣用心體貼,但比照當時學界的研究,又發覺與自己的認知根本不是一個路子,當然也沒有辦法表達。由于自己畢竟用了多年的心思,所以就想著要把自己的看法寫出來。這就是當時寫這本書時的情景。所以寫完了,算是給自己一個交代,根本沒有再回頭去看。
                                                                                                     
                                                                                                    今年3月,孔學堂書局發來了“照排本”,我不得不回過頭去看自己30年前的思考。這一通誦讀,居然使我有一點受驚的感覺:英國有一部紀實電視片,叫作《人生七年》;中國民間也有相近的說法,意思是“3歲看大,7歲看老”。雖然這些年,我基本上是通過陽明學與學界交流的,但翻檢自己這幾年所寫的文章,卻基本上都是出自當年對陽明學的認知,不過有個論文的模樣而已。原來最初對陽明學的認知,居然成了我自己學術視角的塑造者。所以,這一通誦讀的結果,就是不再羞澀于自己當年三家村學子的視野,而是羞愧于自己至今并沒有走出當年那個陽明學的世界。
                                                                                                     
                                                                                                    這時候,我不得不重新回憶自己當年那種不愿見人的感覺?,F在人們說起20世紀的八九十年代,往往有所謂“文化熱”“國學熱”的概括,這自然屬于學界關于時代主題的宏大敘事。就我個人的感覺而言,80年代的研究主要是一種認識論范式,90年代則屬于一種本體論視角(所謂氣學、理學與心學),而這兩個10年的研究,說到底不過是一種“舊學商量加邃密”而已。對于我這個三家村學子來說,當時根本就沒有按照這種進路走。因而,當我撰寫自己對陽明學的認知時,就覺得自己是將陽明學“作為人生之書來讀”而不是“作為理論著作來讀”的,并且也明確認為:“陽明哲學的主要命題,首先是他在自己的人生實踐中遇到的問題;作為命題,也無疑是其人生實踐的結晶。”由于當時的陽明研究只有學界這一個領域,所以出版之后自己也不愿回顧,只當完成了自己的一份夙愿而已。
                                                                                                     
                                                                                                    但新世紀以來尤其是近幾年來,傳統文化的復蘇幾乎成為一種全民性的思潮,按理說,這已經不是那個年代三家村學子的踽踽獨行了,而我也確實積極參與了各種各樣的學術交流。但感觸如何呢?這就涉及我的另一層沉重。
                                                                                                     
                                                                                                    由于一直任教于高校,自然也屬于學界,但我卻始終覺得學界的陽明熱只是一種“學術熱”。這往往表現為兩種情形:第一種就是“舊學商量”式的研究,對于學界來說,這是有其悠久的歷史傳統的,比如陽明的“知行合一”原本就是針對程朱的“知先行后”而提出的,但到了黃宗羲,卻明確贊嘆說:“伊川先生已有‘知行合一’之言矣。”看起來,這是將程頤拉到知行合一的視角來評價,實際上卻是將陽明的知行合一重新納入到程朱理學的思想譜系中來理解。另一種則往往從西方現代哲學借取一種詮釋框架,然后就可以運用于陸象山、王陽明,當然也可運用于劉蕺山,這樣一來,研究對象就無不隨著其詮釋視角的需要而一一呈現。而這兩種研究方法的一個共同特征就是特別重視學術規范,即其所有的結論都是通過對文獻的解讀得出的;但對研究者而言,則所有的文獻資料都是平面的、等值的,至于究竟從哪種文獻中得出結論,這就像現代隨機性的社會調查一樣。所以,對這種進路的研究,人們也可以說:“給我一份文獻吧,我將給你一個學術世界!”
                                                                                                     
                                                                                                    對于我并不完全認同學界的陽明研究這一點,人們可能會覺得我屬于民間進路式的陽明研究,而在重視陽明人生實踐這一點上,我也確實屬于草根進路:當年,我首先是把陽明作為一種人生榜樣來研究的;這幾年,我也走訪過不少的民間書院,尤其對各地如雨后春筍般的陽明書院感到新奇。此中當然有許多我并不理解的因素,但就我所看到的而言,則所謂成功學與雞湯學可能正代表著民間陽明熱的兩傷:所謂成功學的陽明熱往往陶醉于陽明的事功;而雞湯學的陽明熱則又陶醉于陽明的語錄與名言,包括其破解各種精神難題之高屋建瓴的視角。但陽明的事功,正如他自己所言,“不過一時之應跡”而已;至于其思想深度,則首先是陽明深入體察人心之是非善惡以及對惡之所以發生追究于“一念發動”的結果。但在我對陽明熱的走訪中,我感覺普遍欠缺一種對陽明學理之窮根究底的追溯。
                                                                                                     
                                                                                                    雖然我對這兩系陽明學研究并不完全贊同,但這絕不是說我認為自己的進路就是完全正確的,而僅僅在于表明,我的這種研究進路與這兩大主流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那么,在這種狀況下,再版自己一本舊書究竟給誰看?給研究生看,可能根本就找不到能夠接近學術與理論前沿的感覺;讓民工兄弟看,則民工根本就沒有出任贛南軍區司令的機會,甚至連給陽明“馭役夫以什伍法……暇即驅演八陣圖”當個小卒的機會都沒有。那么再版一本舊書給誰看、誰又愿意看?這才是我感到沉重的根本原因。
                                                                                                     
                                                                                                    話雖如此說,自己畢竟答應了孔學堂,因而這里也就不得不把自己修訂的情況作一說明。拿到照排本之后,我用了3天時間通讀一遍,除了隨手修改錯別字和個別不適當的表達外,行文基本沒動。但畢竟已經過去了這么多年,僅我自己的知識背景就有不少改變,所以我又準備從三個方面進行修訂:第一,原來寫此書時,我用的是萬有文庫的《王文成公全書》,當時的引文也全用隨文夾注的形式。感謝已經畢業的劉峰存博士和馬上就要進行論文答辯的博士候選人孫德仁,他們兩位用了一周多的時間將原來的夾注全部改為最新版本的頁下注,以適應現在普遍接受的頁下注形式。第二,陽明是我所進入的第一個古人世界,此后又對張載、朱熹的思想進行過個案解剖,因而從宋明理學的角度看,我似乎也有了更多的底氣,思想方面也會有一些變化,所以我將自己有明顯變化的思想通過頁下注的方式作了說明。之所以要保持原樣子,并不是說自己原來的看法都是正確的,而是因為當時撰寫時精神緊峭,一氣呵成,現在即使想加上幾句說明,居然加不進去,試了幾次之后終于決定對原稿讓步。第三,陽明學是我第一個解剖的儒家哲學個案,沒想到居然成了我的精神家園。近30年來,我盡可能收集所能見到的陽明文集,也帶著研究生讀陽明的書札和語錄,并且也不時撰寫關于陽明哲學的論文。為了盡量向現在的論文體系靠攏,我特將自己近幾年發表的關于陽明哲學的 7篇論文作為“續篇”,以從學理闡發的角度助力于現在的研究生培養。
                                                                                                     
                                                                                                    從最初接觸陽明到現在已經35年了,對陽明學研究來說,我也算是一個老人啦。所以這里特提出自己對陽明學的幾點認知以與后來者共勉:陽明學是一種真正的人生哲學,對于這種人生哲學,只有以心靈碰撞與視域交融的方式才能親切有見;而陽明的哲學命題往往是其對宋明理學實踐落實的產物,只有將其命題放在自己的實踐生活中用心體貼而又能時時糾偏,才能理解其“求真是真非”的用心。至于陽明精神,也可以說是儒家人生主體精神的集大成,對于這種主體精神,只有將其放在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背景以及“人皆可以為堯舜”的精神方向下,才可以理解其一生對“人生第一等事”的不懈追求!

                                                                                                                                              丁為祥          


                                                                                                    龍場前后——從方向確立到思想的初步形成

                                                                                                    但是,既然已經介入了政治斗爭,其結局便非個人所能左右。這年十二月,陽明被貶往貴州龍場任龍場驛。在赴謫途中,劉瑾又派人跟蹤,企圖害陽明于途,陽明“乃托為投江,潛入武夷山中”。直到次年二月,才輾轉到達龍場。龍場地處貴州西北萬山叢棘中,自然條件十分惡劣,語言不通,“可通語者,皆中土亡命。舊無居,始教之范土架木以居”。更為險惡的是,劉瑾仍不死心,時時派人來窺測陽明的動向。劉瑾與陽明之父王華素有舊怨,故對陽明是必欲殺之而后快。貶往龍場,本來就是想置陽明于必死之地,而跟蹤、窺測的目的自然是不待言說的。
                                                                                                     
                                                                                                    對于這一切,陽明自然比任何人都清楚,但他“自計得失榮辱皆能超脫,惟生死一念,尚覺未化,乃為石槨自誓曰:‘吾惟俟命而已!’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靜一;久之,胸中灑灑。”這自然是陽明在生死線上的一段煎熬,但他以坦然等死的“端居澄默”居然超越了生死憂念,從而“胸中灑灑”地面對現實。這是陽明以前所不曾有過的人生體驗,所以,反倒一下子振作起來:
                                                                                                     
                                                                                                    因念:“圣人處此,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語之者,不覺呼躍,從者皆驚。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乃以默記五經之言證之,莫不吻合,因著《五經臆說》。
                                                                                                     
                                                                                                    這就是陽明的龍場大悟。這一過程雖然是通過中夜大悟的方式實現的,實際上不過是陽明以突破生死關的方式解決了20多年一直埋藏在心中的格物疑團而已,所以是猛醒——不覺呼躍。讓我們從其前后的思想變化來分析這一過程。
                                                                                                     
                                                                                                    當陽明面臨生死威脅的時候,心中無疑是不平靜的,但既不能反抗,也無法逃避,因而只能是“俟命而已”。不過,與其俟命,不如正視死亡,認真地思考死亡?!秱髁曚洝分杏袃啥侮P于生死的思考可以看作陽明當時思想狀況的真實寫照,茲引如下:
                                                                                                     
                                                                                                    學問功夫,于一切聲利嗜好俱能脫落殆盡,尚有一種生死念頭毫發掛帶,便于全體有未融釋處。人于生死念頭,本從生身命根上帶來,故不易去。若于此處見得破,透得過,此心全體方是流行無礙,方是盡性至命之學。
                                                                                                     
                                                                                                    只為世上人都把生命身子看得來太重,不問當死不當死,定要宛轉委曲保全,以此把天理卻丟去了。忍心害理,何者不為?若違了天理,便與禽獸無異,便偷生在世上百千年,也不過做了千百年的禽獸。學者要于此等處看得明白。比干、龍逢,只為他看得分明,所以能成就得他的仁。
                                                                                                     
                                                                                                    顯然,陽明對死亡威脅從“搪塞排遣”到“胸中灑灑”,不過是一個從看不透到“見得破,透得過”的轉向過程,而這也就是其格物說中的正心、正意、正念頭。圣人之所以能夠生富貴,處乎富貴,生貧賤,處乎貧賤,無往而不自得,原來也就是時時正念、事事正念。這樣,埋藏胸中達20年之久的格物疑團終于解開了,自己對生死憂念的超越,則正可以說是對這一格物致知之旨的先行實踐。自此以往,萬事萬物,莫不皆然。這自然是一個猛醒,也值得呼躍;而作為結論,也就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為了確證這一生死體驗的正確性,陽明當即“以默記五經之言證之,莫不吻合”。這樣,陽明對這一大悟的結論便“沛然若決江河而放諸海”了。

                                                                                                    目錄

                                                                                                    增訂版序言 / 1

                                                                                                    引言 / 5

                                                                                                    上篇 王陽明哲學的形成與發展

                                                                                                    一、家庭環境與性格特征 / 002

                                                                                                    二、早年經歷——博覽與“陷溺”/ 007

                                                                                                    三、龍場前后——從方向確立到思想的初步形成 / 012

                                                                                                    四、南京至南贛——思想轉向時期 / 019

                                                                                                    五、江右證透——良知說的提出 / 024

                                                                                                    六、居越匯歸——四句教的總結 / 030

                                                                                                    七、小結:陽明哲學形成與發展的動因 / 037

                                                                                                     

                                                                                                    中篇 王陽明哲學的結構與特征

                                                                                                    一、身心之學 / 042

                                                                                                    二、心即理說 / 045

                                                                                                    三、知行合一說 / 060

                                                                                                    四、良知與致良知 / 076

                                                                                                    五、四句教 / 098

                                                                                                    六、陽明后學的分化與流向 / 117

                                                                                                    七、陽明與理學 / 133

                                                                                                    八、小結:陽明哲學的結構與特征 / 146

                                                                                                     

                                                                                                    下篇 王陽明哲學的境界

                                                                                                    一、情與理——身心之學 / 153

                                                                                                    二、克己與大我——萬物一體 / 156

                                                                                                    三、執著與無心——廓然大公 / 164

                                                                                                    四、修持與超越——無善無惡 / 171

                                                                                                    五、陽明對佛老境界的吸取與超越 / 177

                                                                                                    六、小結:陽明境界的實質及其實現 / 187

                                                                                                     

                                                                                                    結論 對王陽明哲學的評價

                                                                                                    一、評價的視角與問題 / 194

                                                                                                    二、對陽明哲學的歷史評價 / 209

                                                                                                    三、對陽明哲學的現實評價 / 217

                                                                                                    四、陽明哲學的十字整合——走出陽明 / 233

                                                                                                     

                                                                                                    續篇 陽明哲學之“點”式再咀嚼

                                                                                                    “身心之學”的精準闡發——讀岡田武彥的《王陽明大傳》/ 252

                                                                                                    王陽明“知行合一”的本意及其指向 / 278

                                                                                                    宋明理學的三種知行觀——對理學思想譜系的一種逆向把握 / 288

                                                                                                    從“良知”的形成看陽明研究的不同進路 / 311

                                                                                                    說不完的陽明,道不盡的心學——陽明學研究 30 年的一點省思 / 337

                                                                                                    陽明精神的三“點”一“線”及其現代意義——陽明心學的發生學析辨 / 366

                                                                                                    心學:個體主體的反省、自覺及其自我實現之學 / 386

                                                                                                    后記 / 409

                                                                                                     

                                                                                                    《陽明文庫》簡介

                                                                                                      在中共貴州省委宣傳部的指導下,在貴州省孔學堂發展基金會和貴陽孔學堂文化傳播中心的支持下,孔學堂書局啟動了《陽明文庫》的編輯出版工作?!蛾柮魑膸臁芬躁柮魑幕癁楹诵?,多角度、深層次深入挖掘陽明文化資源,高水準、全方位匯聚和推出海內外陽明學研究精品力作,打造一個具有權威性、唯一性、現象級的時代出版工程。

                                                                                                      在“十四五”期間,孔學堂書局邀請海內外學者共同實施《陽明文庫》出版工程。該出版工程計劃分四個部分推出:一是出版海內外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陽明學及陽明后學的研究著作;二是出版陽明學及陽明后學古籍善本、孤本的影印本;三是出版陽明學及陽明后學優秀歷史文獻的點校本;四是實現陽明文化的數據化工程。

                                                                                                      歡迎海內外學者參與《陽明文庫》出版!

                                                                                                    Copyright © 2015-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中國哲學史學會
                                                                                                    开心综合伊人婷婷六月,就去爱婷婷综合五月天,4438成欧美视频五月花,当年欧美最炫背景Mv,欧美亚洲日韩日本综合久久,欧美成人午夜福利图片!